股权出让

中国商学院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经杂谈] 国内宽带运营商分级垄断牟利 致网速又贵又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3:1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标签:网速,带宽,运营商,用户,测试
摘要:事件:国内宽带业务遭层层转包 共享带宽冒充独享带宽近日,不少人投诉花了更多的钱买了更快的宽带,但网速却并没有真的快起来。有关报告指出,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中国的
    事件:国内宽带业务遭层层转包 共享带宽冒充独享带宽

近日,不少人投诉花了更多的钱买了更快的宽带,但网速却并没有真的快起来。有关报告指出,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中国的宽带是“假宽带”。
专业的中国互联网调查组织机构和数据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今年年初公布的一项《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数据表明,多数用户办理的固网宽带带宽为2M或4M。4M宽带,理论上应有512KB/s的网速;2M宽带,理论网速是256KB/s,而实际上,2M带宽下用户平均上网速度仅为142.2KB/s,4M带宽下平均网速仅仅为232.7KB/s,与名义速度相差很大。
爆料
6兆宽带看视频很卡
北京市的苏小姐由于嫌4兆宽带网速慢,便在今年3月9日花2100元钱,购买了包月的6兆宽带。然而,钱花出去半年多了,至今网速都没有快起来。苏小姐介绍,基本都是很卡,比如我要看一个东西,我得先缓冲,缓冲5到10分钟,然后能看个5到10分钟,然后再缓冲,再看。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像苏小姐一样怀疑宽带网速有问题的用户不在少数。北京的郭先生甚至觉得家里的6兆宽带和之前安装的3兆宽带网速相差不大。
为了了解用户所用宽带的真实技术参数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对苏小姐家的宽带进行了专业测试,结果发现,实际带宽和所购买的带宽相差甚远。
测试
多地宽带缺斤少两
据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工程师许伟林介绍,首先他们是用iperf这个工具测试上传带宽,结果只有0.5兆,丢包率达到了12%;然后,他们用FTP协议测试下载带宽。最终结果显示,下载带宽只有0.29兆。也就是说,上网高峰期用户实际拥有的带宽还不到所购买宽带带宽的百分之五。
此前,向苏小姐提供宽带服务的北京“英联宽带”网络服务商明确地告诉记者,他们向用户承诺的是独享带宽,也就是说,用户买的6兆的宽带,实际享用到的也就应该是6兆的带宽。
而许伟林介绍,从6月到8月,他们不定期地在上网的高峰期和非上网高峰期多个时段进行了测试,发现带宽最高的时候只有3兆,最低的时候才零点几兆。这就充分说明一个问题,用户使用的这个宽带,它不是独享带宽,而是一个共享带宽。
记者跟随清华大学的网络技术专家先后在北京、四川、天津、深圳、河北、山东等地,对英联宽带、中宽网、同创宽带等网络服务商提供给用户的宽带进行测试调查后发现,像这种宽带带宽缺斤短两、网速严重偏慢的现象绝非个别。
■ 内幕
1 共享带宽冒充独享带宽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宽带运营体系除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等一级宽带运营商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二级、三级宽带运营商,以及小区宽带运营商,他们从上一级宽带运营商手里集中购买一定数量的宽带,然后再转售给宽带用户牟利。
由于宽带用户几乎很少会同时在线上网,对于宽带运营商、宽带公司来说,用最低的成本获取宽带资源,然后,再尽可能地最大化地利用这些资源,也就是卖给许许多多的宽带用户,就可以极大地摊薄宽带公司的运营成本,所以,大量的宽带用户,拥挤在有限的宽带资源上,必然会出现上网高峰期,网络拥挤、网速急速下降的情况。
据宽带业内人员透露,比如说,他包了100兆之后,他自己再往外分。每人10兆的话,可以分给10个人;每人1兆的话,就可以分给100个人,这样共享。如果说这100个人,只有10个人在上网的时候,它就能保证它那个质量,但如果这100个人都在上网的话,那这个速度就达不到了。
“英联宽带”的业务员最终向记者承认:他们向苏小姐等宽带用户所提供的宽带网速事实上达不到所承诺的标准。而且他还向记者透露,宽带的带宽缺斤短两是行业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2 网上测网速软件虚高
一些用户在质疑网速低于名义网速的时候,宽带服务商都会建议怀疑网速有问题的用户,可以用网上公开的一些测速软件去检测网速。用户测试后发现,尽管宽带用起来很慢,但测试显示的网速却并不低。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上公开供人免费使用的网速测试软件,由于有设计缺陷,会显示虚高的网速测试结果,无形中又帮了宽带网络服务商的忙,让用户不容易对宽带网速产生怀疑。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评论:我国宽带运营商分级垄断牟暴利 致网速又贵又慢

  ■ 观察家
  监管部门或许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为网民提供科学准确的测速服务,帮助消费者鉴别家中的宽带到底有多“宽”,退还消费者所交的冤枉钱,并追究涉嫌诈骗的运营商的法律责任。
  10月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假宽带真相”,节目中详尽揭露了一个困扰网民多年的老问题——“在花高价买了宽带服务之后,却发现网速并没有明显提升”。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教授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表示,全国固网宽带用户达到的实际带宽仅是标称带宽的55%,网民在带宽上花的钱将近一半都是冤枉钱。
  其实,“假宽带”一词并不新鲜,早在去年12月时,国内独立第三方调查机构DCCI(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就发布了一份《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报告。报告中称,中国绝大部分用户正在使用“假宽带”,即实际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速率的宽带服务。
  但面对这样的“假宽带”,用户往往很难判断,这到底是受到带宽共享、传输损耗、服务器响应慢等因素影响,还是因为被宽带运营商所“欺骗”,因而也就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方面,国外有些经验可以借鉴。
  比如,美国运营商AT&T向宽带用户提供测速软件,如果网速低于名义网速的80%,用户可以投诉并立刻得到解决问题的答复。与之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的平均网速只有名义网速的55%,这显然不仅仅是“技术损耗”,而是有更多的“人为因素”。
  本次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所揭示的,正是宽带“又贵又慢”背后的部分真相。因为运营商长期吃“铁饭碗”,不仅导致他们缺乏开拓市场提高服务的动力,更导致二级乃至三级小运营商借机“大包干”,以代理之名行“分级垄断”之实,将一级运营商省级共享的模式复制到城市甚至小区,把手头有限的宽带资源卖给尽可能多的用户,从而以近乎行骗的手法获取暴利,造就了有中国特色的“假宽带”。
  可以发现,中国式“假宽带”背后的根源问题,正是垄断。根本的解决办法,当然是破除垄断。不过,对消费者来说,当务之急还是要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少花冤枉钱。因而,监管部门或许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为网民提供科学准确的测速服务,帮助消费者鉴别家中的宽带到底有多“宽”。对于那些宽带造假、网速缩水的运营公司,应勒令其按照实际带宽服务,退还消费者所交的冤枉钱。同时,对存在明显欺诈行为的运营公司,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的网民已经数以亿计,面对“所有宽带都是这样”造假的情形,监管部门不能再回避问题,即便一时拿不出治本的办法,对这种靠行骗牟取暴利的行为,也要加强监管,挽回消费者的经济损失。(新京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商学院交流论坛 ( 闽ICP备11013421号

GMT+8, 2024-6-29 07:36 , Processed in 1.579231 second(s), 26 queries .

锟斤拷学院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